非凡十年|景德鎮:新經濟攬起“瓷器活”
“要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
“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產業發展指明的方向,特別是對景德鎮提出的殷殷囑托,堅定了景德鎮發展陶瓷文化及產業的自信和自覺。
文化街區、創意集市、夜經濟、直播電商、智能制造、數字經濟……黨的十八大以來,景德鎮市以新思想為引領,以新經濟激活傳統陶瓷文化資源,形成了“新平臺—新業態—新人士”的經濟生態體系,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演繹了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景德鎮模式。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歷史盛景,在景德鎮開始重現。
新理念催生新平臺
陶瓷是景德鎮最根本最普遍的元素。黨的十八大以來,景德鎮堅持以新理念引領發展,在老窯址、老街區、老廠房植入新模式、新技術,搭建了各種新平臺。
御窯廠遺址,從1369年明洪武皇帝置辦御窯廠,曾經為宮廷燒造瓷器近600年。在這片土地下面,埋藏著豐富的文物。但一度因被瘋狂盜挖瓷片而陷入保護困局。如今,這里變成了新的網紅打卡地。
早在2015年,習總書記兩次就御窯廠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近年來,景德鎮市認真貫徹習總書記指示,以御窯廠遺址為核心建設了陶陽里御窯景區。這個占地3.2平方公里的歷史街區,由御窯廠國家遺址公園、古代和近現代工業窯址、明清歷史文化建筑等組成。這里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前街+后街”的陶瓷聚落空間格局和“窯房—坯房—民居”的聚落空間組織,更引入了音樂酒吧、精品民宿、文化傳習所等新業態,游客可以在這里住宿、購物、體驗陶藝,在游玩中觸摸古韻瓷都的歷史脈絡,聆聽千年瓷都的文化故事。日前,陶陽里御窯景區被文化旅游部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這樣華麗變身的新經濟平臺,在景德鎮很多。
陶溪川文創街區,是原國營宇宙瓷廠舊址,曾經污水橫流、雜草叢生、一片荒涼景象。從2013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對這里進行持續改造。在改造中,老廠房被完整保護、修復,甚至連標語都保留了。2016年這里開門迎客,令人為之激動:老廠房、老窯爐、老煙囪、老水塔依然聳立,但是內部結構、功能和場景已經重塑!“老房子里長出了新房子”,原來的翻砂車間成了“翻砂美術館”,球磨車間成了“球磨美術館”,燒煉車間成了年輕人聚集的創業空間……
入夜,漫步在陶溪川文創街區,包豪斯廠房的鋸齒狀屋頂,在光帶勾勒下就如一個個明亮的音符;而大煙囪高高聳立,又仿佛訴說著此間的滄桑變幻。在老廠區的“新生命”中,游人可以明顯地感受著傳統與創新的交匯。
名坊園,也是承載陶瓷產業及文化的眾多平臺中的一個。2013年,名坊園項目正式啟動,朝著“手工業制瓷基地”的定位出發,從一期到二期,著力構建陶瓷文化產業經營新業態的平臺。隨后,一批又一批手工制瓷名作坊入駐。
用地100多畝、建筑面積30000多平方米的中國藝術名校創聯基地項目,是名坊園內一個全新平臺。這里陸續與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等各大美院簽約合作設立創作中心,集藝術教育、研究、創作、交流、體驗及高端美展為一體,目前已陸續對外開放。隨著基地“有氧計劃”藝術生活節、各類研學、藝術分享課等活動的開展,基地名氣逐漸打響,成為了國際瓷都的“藝術硅谷”。
同樣坐落在景德鎮陶瓷工業園區的陶瓷智造工坊,則是與名坊園完全不同模式的一個平臺。名坊園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而智造工坊是對現代科技的運用。2019年9月,景德鎮邑山瓷業公司斥資1億元,建設了一座年產1000萬件瓷器的智能工廠。如今在這里,記者看到了智能制造給陶瓷生產帶來的巨大變化:信號燈閃爍,機器聲轟鳴,智能生產設備高速運轉——從上料、成型、修坯到補水,生產全部自動化。
“智能化升級后,一臺設備一小時相當于過去半自動化設備一天的產量,變形率從15%降到5%左右。”邑山瓷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智能化陶瓷生產,不僅重新挽回了一度流失的大客戶,還能通過設備共享為周邊小企業承接自身產能無法完成的大訂單。”
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并被國家發改委和文旅部印發。國家試驗區,成為景德鎮發展新經濟的國字號平臺,加快了陶瓷新經濟的發展。
“今年2月入駐,3月銷售額就達到10萬美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在陶瓷跨境電商產業園的言溪電子商務公司負責人余爐平滿口叫好地說。
景德鎮市探索跨境電商行業進出口“本地模式”,建設了陶瓷跨境電商產業園。產業園設有出口陶瓷產品展示區、跨境生態企業辦公區、跨境企業孵化區、培訓區等功能分區,將建設成集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產品展示、運營管理、企業孵化、人才培養、金融服務、物流倉儲于一體的全鏈條、全生態的跨境電商陶瓷產業綜合體和集聚區。很快,好活科技、敬瓷軒等30余家陶瓷及配套企業入駐。
今年7月28日,隨著最后一倉混凝土順利澆筑完成,景德鎮中日陶瓷產業園項目一期廠房建設順利完成。項目建成后將生產AT陶瓷平板膜,這是一種高性能水處理膜,預計投產后年產值約7.25億元,達產后年納稅約6000萬元。
“要把先進陶瓷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來抓。要搭建研發平臺、成立產業基金,舉全市之力,推動先進陶瓷發展。”2021年9月,市委書記劉鋒在先進陶瓷產業發展推進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說。
先進陶瓷是景德鎮市近兩年高調推進的新經濟之一。2021年4月,市委把高科技陶瓷作為中心組學習主題,隨即成立市先進陶瓷產業發展推進領導小組,制訂《市先進陶瓷產業發展規劃》。預計未來4年,景德鎮先進陶瓷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0億元。
新平臺孕育新業態
近年來,景德鎮市以工業園區和文化街區為平臺支撐,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陶瓷直播帶貨蓬勃發展,是近年來景德鎮快速發展的業態,不僅促進了陶瓷生產及貿易,也直接地展示和傳播了景德鎮的陶瓷文化。
早在2020年7月,陶溪川依托文創街區的影響力,成立了直播基地,通過“陶瓷+電商+直播”的模式整合資源,打造“獨具特色、創新性強、服務創客、輻射產業”的超級產業生態鏈。截至目前,陶溪川直播基地已與京東、抖音、快手、淘寶等多個互聯網平臺達成合作。去年,基地累計服務創業團隊3257個,實現日均線上營收1100余萬元,交易額達30.6億元。2022年上半年,基地抖音平臺實現營業收入25.47億元;入駐企業新增1813家。
今年7月12日,央視網與珠山區在北京舉行“央視網·瓷”項目簽約儀式。本次簽約標志著央視網陶瓷數字文化產業基地正式落戶珠山區三寶國際瓷谷。雙方將依托珠山區陶瓷文化資源優勢和央視網傳播資源優勢,全面發展陶瓷品牌傳播、陶瓷直播、高端研學、文創選品、藝術展演交流等“五大板塊”,構建集“產、學、研、銷、展”為一體的珠山陶瓷全產業鏈生態,共同打造“現象級”傳播產品。
在名坊園,有一場以“瓷”說意、說韻、說人、說史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china》。這場演出以唐白瓷、宋影青、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等五個朝代制瓷史為主線,生動演繹了景德鎮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蓬勃的時代氣息,受到游客的青睞。
“這場演出讓我對中國有了深刻的思考,特別適合一家人來看,除了唯美的藝術,還有深刻的中華文化教育意義。”一位游客發出由衷的感嘆。
同時,這場演出還帶動了景德鎮記憶旅游休閑街區的夜經濟,百米長街熱鬧非凡、流光溢彩、人流如織,小演出、小陶瓷工藝品、小吃……吸引著眾多游客流連忘返。
夜經濟體現著城市活力,也激發著消費需求。近年來,我市深耕陶瓷文化資源,打造“夜珠山”、陶陽里御窯等夜經濟消費集聚區,提供多元化夜間新消費場景。
同樣,陶瓷文化演繹出來的新業態也在向農村大地進軍,創意、文化、藝術等手段賦能鄉村振興,激活了農村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自然資源。
浮梁縣臧灣鄉寒溪村史子園,以前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一年多前,一場名為“藝術在浮梁”的展覽,把這里變成“沒有屋頂的美術館”。村集體和項目團隊合作成立了一家文旅公司,專門售賣各類藝術衍生品和紅茶、米酒等土特產,村民也開起了餐廳、民宿、小賣部等。寒溪村黨支部書記謝恩安介紹,過去一年,村里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增收近百萬元,帶動村民就業200余人。
在浮梁縣鵝湖鎮的高嶺·中國村,昔日一座座生氣凋零的村莊,變身為“浮梁茶海”“高嶺花海”“香樟林海”“界田小村”……一個集生態農業、瓷茶文旅、論壇培訓、運動康養、旅居文創等功能業態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并打造了大唐茶市唐風演藝項目,通過沉浸式實景演出,形成內容豐富、品類多樣的業態。
新業態吸引新人才
“景漂”和“景歸”,是近年來在景德鎮流行的兩種身份。
今年7月8日,著名歌手李玉剛來到陶溪川文創街區的集市,面對面與陶瓷設計師現場交流,并通過鏡頭向觀眾展示創客群體的特殊魅力。
作為新“景漂”,李玉剛此次與陶瓷設計師交流是陶溪川百萬創客扶持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他與陶溪川共同發起,從今年7月份持續至11月份,將支持年輕手藝人創業,并與他們一起探討陶瓷制作工藝、藝術審美表達以及陶瓷文化傳承等方面內容。同時,通過該計劃,打破世人對景德鎮的刻板印象,讓大家通過活動宣傳看到新一代陶瓷人創作的陶瓷器物。
近年來,像李玉剛這樣愛上景德鎮、留在景德鎮的“景漂”已經達到30000多名。其中,還有與他不一樣的“洋景漂”5000多名。他們當中不乏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哈佛大學的博士以及國內外陶藝界的“泰斗”級人物。但是,“景漂”和“洋景漂”有一個共同點——因瓷結緣。
Allan Denis Naymark,一個“90后”小伙兒,一名來自美國紐約的“洋景漂”,他的中文名叫“泥的明”。在他的陶藝工作室里,茶壺、擺件、裝飾品等琳瑯滿目,造型獨特,色彩明麗,充滿了濃郁的海洋氣息。
2013年,泥的明第一次來景德鎮,就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2015年夏天開始在這里定居,并于2019年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畢業。泥的明說,景德鎮有悠久的制瓷歷史,有著非常完備的制瓷產業鏈,可以很方便地買到各種陶瓷原料,用于實現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目前,他正通過小紅書等網絡平臺銷售自己的陶瓷作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平臺搭建和新業態興起,景德鎮正在對陶瓷業界人才產生“虹吸效應”,不僅出現大量“景漂”,還有一大批景德鎮走出去的人才紛紛回流。他們在景德鎮傳承文化、投資興業,形成了“景歸”現象。
“心在,青瓷飛舞的夢尋愛……孤單的飛,心白如玉,離開,也永不忘了夢還在……”出生景德鎮、留學德國的青年歌唱家熊柯嘉,以《瓷云謠》向外界講述瓷都故事。熊柯嘉說,景德鎮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讓他感到非常自豪,也想為家鄉做點什么。在景德鎮做音樂很有潛力,而且不乏觀眾群。于是,他下定決心回到景德鎮開展音樂事業,已經主導舉辦了多場國際化的音樂會。
在陶溪川夜市的鄭昀攤位上,圖案不一、造型各異的玲瓏瓷茶杯在光照下晶瑩剔透,吸引了眾多前來詢價和購買的游客。2019年底,鄭昀回到家鄉景德鎮,創辦了“云間玲瓏”工作室。
同樣,活躍躍的創新創業故事在鄉村大地上演。
在景德鎮東南郊的狹長山谷中,有一座蜚聲海內外的陶瓷藝術村——三寶村。自古以來,這里是景德鎮手工制瓷業的起源地之一。2015年開始,珠山區啟動三寶國際瓷谷項目建設,引進或培育洛客設計中心、三寶蓬藝術聚落、大學生創業園等一批孵化平臺,構建四季文化活動體系,催生陶藝與布藝、銀器攜手,油畫與竹編、動漫聯動等豐富的文化場景,帶動文創企業、陶瓷藝術家、精英創客等入駐,已集中了200多家陶瓷相關機構。自2021年以來,三寶村日均客流量3000人次,日客流峰值15000人次。
為更好讓“景漂”安心圓夢,近年來,景德鎮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20項人才政策,涵蓋了產業、金融、住房、教育、稅收等方方面面,為“景漂”減負減憂。
2017年10月,景德鎮市成立了景漂景歸人才服務局。
2020年7月,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景漂之家”在三寶蓬揭牌。
2022年7月7日,中國文聯首個“文藝兩新”集聚區實踐基地在景德鎮市揭牌。
2022年7月9日,景商聯合總會成立。國內領先的移動互聯網企業獵豹移動公司董事長兼CEO傅盛當選景商聯合總會首屆會長。作為一個從景德鎮走出去的“小鎮青年”,2019年,他領銜入駐建成了景德鎮5G城市會客廳。
“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開放、包容、創新的景德鎮,正在用新經濟這把“金剛鉆”,賦予瓷器活這個傳統產業以新的生命。
相關新聞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輕工業網” 的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輕工業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輕工業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輕工業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信息之傳播,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于轉載之日起30日內進行。
4、免責聲明:本站信息及數據均為非營利用途,轉載文章版權歸信息來源網站或原作者所有。